火把烧红长夜,欢歌漫过群山。7月15日至16日,云南省武定县白路镇第二十四届火把节燃情启幕——这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里,斗鸡的尖鸣、斗牛的低吼与千人跌脚的踏歌声交织,毕摩祈福的古调混着篮球赛的呐喊,让各族儿女的笑脸在火光中绽放,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盛宴。
竞技燃情:民俗与活力撞出火花
拔河绳绷紧的弧度里藏着较劲的欢腾,篮球场上的身影跃过民族的界限,羽毛球拍划出的弧线连着各族观众的目光——体育竞技的热血还未冷却,射弩场上苗族小伙已架起弩箭,瞄准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高跷上的脚步踩着节奏竞速,木杆敲击地面的声响,成了最带劲的鼓点。
而基丁普村的斗牛场早已沸腾。两头健硕黄牛弓起脊背,铁蹄刨得尘土飞扬,犄角相撞的闷响震得人手心冒汗;不远处的斗鸡、斗羊场,羽毛与蹄印共舞,围观的吆喝声里,元谋、禄劝来的游客早已忘了自己是异乡人。
艺韵交融:非遗与欢歌织就画卷
绣娘们的指尖在布上翻飞,剪纸绣的纹样在灯光下流转,针线穿梭间,彝族非遗的密码悄然破译;舞台上,《大美彝山》的旋律刚起,苗族《芦笙炫舞》的灵动已接档,傣族《水之灵》的轻柔未落,彝族《阿诗且》的豪迈又起——不同民族的舞步在同一个舞台旋转,最终汇入万人齐唱的《爱我中华》,歌声撞在山壁上,落下满场滚烫的共鸣。
火光为证:千年习俗里的团结密码
当夜幕吞下最后一缕霞光,毕摩手持松枝吟诵古谣,火种从圣火盆中跃出,顺着传递的火把连成火龙。瞬间,千支火把同时亮起,照亮了手牵手的人群——彝族的查尔瓦、苗族的百褶裙、傣族的筒裙在舞步中翻飞,踩着“八脚穿花”的非遗节奏,跌脚的声响像大地的心跳,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意,烙进每个参与者的记忆。
“火把烧得旺,人心聚得更紧!”来自元谋的游客擦着额头的汗笑道,“射弩时的专注、跌脚时的热闹,比任何故事都动人。”
作为“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路镇正让火把节这束光越烧越亮。它不仅是民俗的展台,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当火光年复一年照亮群山,那里面跳动的,是各民族共赴繁荣的心跳,是代代相传的团结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