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要求,通过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个互嵌”做好“融”文章
2月13日下午,68岁的罗奶奶来到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碧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始每周一天的公益剪纸教学工作。自2017年以来,每逢周四下午,经过她的公益带动,在社区的孵化下,从两三人的兴趣培养孵化成社区快乐夕阳红剪纸志愿团队,目前团队达34人,在罗奶奶的带领下,社区居民有说有笑地学习剪纸。截至目前,社区已有1000余人跟随夕阳红剪纸志愿团队参与和学习剪纸。
碧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有党组织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37家、互嵌式民族团结共建单位51家。“近年来,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五个互嵌’为抓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碧潭社区党委书记赵东丽介绍,社区党委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为切入点,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每当夜幕降临,龙泉街道龙江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上人头攒动,来此休闲娱乐、拍照打卡、运动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人坐在写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字样的民族团结连心椅上小憩。广场正中央“民族和睦一家亲”主题装置艺术,展示了各族人民围坐在一起共商民族团结盛事的场面。一旁的“民族团结进步”雕塑,展现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场景。
“近年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文化互融等举措,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生动典范。”龙江社区党委书记李志红介绍,社区通过扎实举措,形成了多民族共居共乐共治的生动局面。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社区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成为昆明市基层治理的标杆。
在民生服务中,社区注重解决“关键小事”。如“幸福食堂”为90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60岁以上老人享受优惠,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居民运动驿站制定自治章程,由居民自主管理,实现“小空间”撬动“大和谐”。
李志红表示,未来,龙江社区将深化互嵌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聚焦“七个工程” 推进互嵌共融
盘龙区拓东街道状元楼社区共有居民4385户,总人口11200人,有回、彝、白、哈尼、壮、布依、满、藏、蒙古、傣等20多种民族,属于典型多民族社区。各族居民在社区内和谐工作、生活。
60岁的刘奶奶从小在昆明长大,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她感慨地说:“生活在状元楼社区,这种感受也很强烈。在这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如同大家庭般温暖和谐。”
“状元楼社区创新思路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让不同民族的群众‘进得来’‘融得入’‘过得好’。”状元楼社区党委书记夏晶介绍,近年来,状元楼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建立具有浓郁状元楼特色的基层民族历史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社区各族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状元楼社区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搭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平台、打造“民族爱心户息驿站”、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成立全区第一个“社区民族法律援助站”、建成“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基地”、建立“民族居民大课堂”、成立“7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等7个方面,构建了多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一项项具体举措,把优质民生服务送到居民身边,更好营造互嵌式社区温暖和谐的氛围,托起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夏晶说。
“在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嵌入各族儿女心中,融入了血液,铸入了灵魂。”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昆明市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书写更加精彩的昆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