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共育“田秀才” 科技赋能“产业兴”

2025-09-29 作者:杨丽芳 | 点击数量:7987

金秋九月,天气忽阴忽晴,气温多变,却丝毫不影响祥云县2025年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蚕桑、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班的进程,和“土专家”“田秀才”们集中“充电”,更新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

课堂教学、名师授课、田间体验……自9月22日开班以来,为期五天的培训班,通过“理论+视频”“课堂+田间”“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方式,为来自祥云县10个乡镇50名学员插上了科技助力产业振兴的翅膀。9月22日 举行开班仪式.jpg

东西协作,打造科教融合“新高地”

作为中国“蚕桑之乡”和云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县之一,祥云县历来注重人才培养,但因为资金等各种因素制约,蚕桑、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成了产业振兴的最大瓶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祥云县依托2025年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项目,不断整合资金,打造人才培养“加油站”。

“这一举措是全面落实东西协作工作方案的具体实践。”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这次培训旨在提高全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蚕桑、中药材种养殖大户的科技能力和政策水平,增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是农业产业发展最富价值、最具潜力、最可持续的战略资源祥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联仙在开班时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核心资源一旦有了人才,就会产生“雪球效应”,推动资金项目、技术向上向好

“我们要把有限的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董联仙表示,培训班要严格参照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分钱都产生最大效益。

名师领航,插上产业振兴“金翅膀”

聘请云南农业大学彭云、赵昶灵、徐升胜、张泽、龚元圣、顾怀珊、李仕江7名专家教师,通过名师授课、专家指导,为蚕桑、中药材产业振兴插上了“金翅膀”。

培训内容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涵盖桑树栽培和管理新技术、养蚕新技术、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等核心课程。针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培训了续断、重楼等常见品种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徐升胜教授讲课.jpg

“无云药,难成方。”云南高原有机农业研究院院长、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彭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出台的中药材相关政策,揭示了云南中药材资源在全国中医药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提振了广大中药材种植户发展的信心。

“影响药作植物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种、生长年限、部位、环境以及栽培和采收技术。”云南高原有机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大学教授赵昶灵,以及顾怀珊、李仕江三位老师,从中药的概念到栽培、管理、采收、加工、构建全产业链等,详细讲解了中药材的栽培管理、加工应用等核心技术,为学员们打开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神秘之门。

传统的蚕桑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蚕桑生产技术传统而滞后,劳动效率和劳动报酬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日显缺乏,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微信图片_20250927224239.jpg

为解开蚕桑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龚元圣讲道:“未来的蚕桑产业,要向生物、医药、轻工、高分子、智能化、工厂化等更宽广更深远的领域拓展。”云南农业大学徐升胜和张泽两位教授,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密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以前只知道栽桑、养蚕,没想到蚕桑还有这么多用途。”今年24岁的陈建权,来自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村民小组,祖孙三代从2002年开始栽桑养蚕,现已发展桑园25亩,年售茧收入达13万元左右。陈建权表示,这次培训让人脑洞大开,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是打开蚕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现场观摩,联通智慧农业“快车道” 

为了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和产供销一体化加工厂,用“移动课堂+现场观摩+互动答疑”的方式,带领学员们走进智慧农业“快车道”。

9月25日,学员们奔赴鹤庆县观摩学习。在金墩乡邑头村,郁郁葱葱的桑田瞬间变成“移动课堂”,鹤庆县蚕桑果药站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以及邑头村高标准桑园的建设情况。并带领学员们深入到养蚕户家中,观摩学习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等技术。

走出蚕室,学员们又来到鹤庆县草海镇马厂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明媚的阳光下,开着紫花的附子十分引人注目。在蓝天与紫花接壤的黄土地上,通过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现场观摩、工厂体验等,给每个学员都送上了收获满满的“技术大礼包”。到中药材加工厂观摩学习.jpg

9月26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给秋意盎然的祥云带来了丝丝凉意。但学员们依旧热情饱满地来到全国“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松梅村新建的养殖小区 。

“松梅村现有桑园4958亩,有栽桑户541户,养蚕户364户14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户均有桑园14.2亩,养蚕户人均养桑面积3.56亩。”松梅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自怀宇介绍,松梅村每年养蚕21300多张、年产茧910多吨、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全村共建有养蚕大棚103个,以“土地租金+大棚租金+光伏发电”的方式,每年可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9月26日 到松梅村观摩学习大棚养蚕.jpg

看着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方便实用的养蚕大棚,来自普淜镇石门村的严琼芬激动不已:“这次培训来呢太值了,学了很多新东西,还开了眼孔,特别是松梅村的省力化蚕台,回去后我家也要像这样改造。”

据悉,此次培训班由祥云县农业农村局主办、祥云县茶桑工作站承办,共培养50名学员,其中有20名基层农技骨干,30名蚕桑、中药材种养殖能手。下一步将建立学员跟踪服务机制,组织专家定期回访,确保技术落地见效,并将“田秀才”们纳入县级技术专家库,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蚕桑、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

(来源:祥云县茶桑工作站)

编辑:刘云
来源:本网
热门推荐

9月17日,记者从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教育处获悉,截至2

9月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体

非遗作为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文化传承、情感链接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始终牢记习近平

热门视频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