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要学习怎么做机器人”……7月1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荒地乡尤喀克莫尔吐木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科普”活动正在开展。当地村民与孩子积极参与,现场互动热情高涨。
近日,由中南民族大学“和合”辅导员工作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与喀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同发起的“语润边疆 数智赋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行动在新疆喀什正式启动。
在新疆喀什市荒地乡尤喀克莫尔吐木村,当地村民与孩子们积极参加“推普+科普”活动,现场互动热情高涨。方向 季琦摄
一支由两校近30名师生组成的队伍,深入乡村社区,以“语言为桥、数字为翼”,以“小课堂”形式在边疆沃土上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在“科普小巴扎”的现场,机器狗迈着灵活的步子翻越障碍,舞蹈机器人跟着音乐扭动关节,水火箭“嗖”地一声冲向蓝天……中南民族大学的“小老师们”一边操作,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原理,原本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一位双手拄拐的小男孩悄悄挺直腰背,目光紧紧追随着机器人的身影,伸长手臂,喊着“老师,让我试试”。科学的种子悄然间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另一边的“普通话大挑战”同样精彩纷呈。来自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国家安全学院的学生们活用专业所长,设计了“你画我猜”“诗词闯关”等亲子互动游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
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从孩子和家长的口中念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着普通话的韵律,潜移默化地润泽心灵。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争相背诵《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语调里,每个孩子的眼神都闪着笃定的光。在这场以语言为舟、科技为桨的青春实践中,两校学子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写下精彩一页。
这是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潘子霞第一次来喀什,作为“红领巾小课堂”的老师,从一开始面对孩子们好奇提问时的手忙脚乱,到能熟练带领读课文、做游戏、讲故事,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最打动我的是喀什的‘温度’。村民们的热情像这里的阳光一样温暖:走在路上会被阿姨拉着尝尝刚出炉的包尔萨克(一种特色小吃),孩子们看到我会用普通话喊‘老师好’。”潘子霞说。
潘子霞的经历是实践队驻村工作的缩影。在为期一个多月的“红领巾小课堂”里,“中华诗词鉴赏”“中华民族大家庭”等专题课程生动讲述一个个小故事,让爱国情怀伴着知识一起扎根;“舞韵边疆小课堂”上,孩子们的舞步旋转跳跃,激荡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趣味运动小课堂”上,孩子们在足球、乒乓球等运动中挥洒汗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书波说,“喀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让我们深刻领略了祖国西部的壮丽与活力,将激励我们持续关注边疆、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此外,队员们深入托喀木买里斯村等地开展调研。在村庄公交车上,两校学子同唱爱国歌曲,青春之声架起友谊桥梁;在村委会,驻村书记详细介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种养殖业及科技兴农现状;在村民家中,队员们倾听乡亲心声,用相机定格边疆人民幸福生活的瞬间。
8月8日上午,中南民族大学与喀什大学在荒地乡联合举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发军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是学校将课堂延伸至边疆大地,用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学校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将学校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推进喀什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行动,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出更大贡献。